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心海导航 > 正文

热门文章

文章搜索

新生入学-环境适应篇
作者:    日期:2020-09-13    点击:

1.如何适应新的校园环境?

第一次离家远行的入学旅程,是大学生独立处理事情的开始。入校后能否迅速地了解和熟悉校园环境,将决定大学新生能否在这个环境中自如的生活、学习。

从高中升入大学的新生,绝大多数年龄在十七八岁左右,很少有单独外出旅行的经验,所以入学旅程中一般由父母或亲戚陪同。随着近年来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的增大,由家长专程护新生送上大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的学生甚至有数位亲友陪同:在北京一所最著名的师范类院校中,曾经有过一名入学新生由6名家长"护送上学"的记录。
相比之下,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出不起太多的路费或是希望锻炼独立处事能力的学生,反而上了人生有益的一课。很多大学生在谈到入学旅程时认为,第一次独自离家远行,的确对自己没有多大的信心,但是经过这第一次独立处理事情的锻炼,如买车票、转车签票、托运行李等等,就觉得自己有点儿像个大人了。而这种感觉正是他们走向成熟的良好起点。
如果说入学旅程是大学生独立处理事情的开始,那么入校后能否迅速地了解和熟悉校园环境,则决定了大学新生能否在这个环境中自如的生活、学习。
首先要尽快熟悉校园的"地形"。有的新生入校后一安排好行李,马上就到校园的各处熟悉情况,例如,了解教室、图书馆、商店、电话亭在什么地方,食堂什么时候开饭,如何购买澡票,甚至学校有几个门等等,都在短时间内了解清楚。这样,在办理各种手续、解决各种问题的时候就会比别人更顺利、更节省时间。
与此相反的是,某些大学新生显得非常拘谨,生怕走远一点儿就会迷路,又不好意思开口向别人寻求帮助,最后不得不尽量少走动、少说话,实在迫不得已就跟在别人的后面。

其次,要多向高年级的同学请教。直接向高年级的同学请教是熟悉校园环境的一个最快捷的方法,一般来说,多数高年级的同学都比较愿意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新生,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尽量少走弯路。另外,向自己的同乡请教也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在班级中担任一定的工作,也能帮助你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对环境适应快的大学新生,很快就能成为班级中的核心人物,并担任一定的班级工作。这样与老师、同学接触得越多,掌握的信息越多,锻炼的机会也越多,能力提高很快,自信心也就逐渐建立起来了。
2.如何适应校园中的人际环境?
大学里面的师生关系将变得非常离散,学生要学会做自己的老师。此外,能否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个关键。
在中学阶段,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甚至学习计划等都是由老师安排的,学习效果也主要由老师来进行检查。而在大学里面,班主任或辅导员最多一周与学生见一次面,师生关系将变得非常离散。一旦到了大学的高年级,一个月也难得见到老师一面。在学习和生活上,大学老师只把握大的方向,具体的工作大多由学生自己或班干部组织完成,学生需要学习做自己的老师了。
为了能够较好适应这种师生新的关系,大学新生要学会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安排学习时间,自己选课,自己检查学习效果,并且主动找教师征询意见,请教师帮助解决困难,定期向教师汇报学习状况,提出自己的计划并与教师共同探讨。
在大学新生的人际关系中,问题最多的还是同学之间的关系。由于班级和宿舍里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冲突。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大学新生都必须面对它,接受它。
首先要学会承认各人有各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如果你与别人生活在一起,你就得连同他(她)的生活方式一起接受。如果别人的生活方式有碍于你的生活(如夜里看电视影响你的休息,未经允许随便动你的东西等),你就需要委婉地提出意见,并适当地进行自我调整(如调整作息时间、调整宿舍等)。
要想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还要做到对人宽,对己严,切忌以我为中心。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三主动:即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和同学讲话,主动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过于计较别人能不能、会不会报答你。
此外,要主动去做一些公共的工作,以增加同学们对你的好感,同学间的关系也就会融洽了。
在给同学提意见的时候,必须动脑筋,讲究方法和技巧。比如,同宿舍的人爱彻夜卧谈,影响了大家的休息。直接提意见制止他们难以奏效,那么可以相应地调节自己的计划,或推迟上床的时间,或听听英语磁带。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给别人提意见一定不能当着众人的面,以免使对方难堪、丢面子。
3.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诊断
这是一份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一共有28个问题,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一对每个问题做"是"或"否"的回答。为了保证测验的准确性,请你认真作答。

1.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开。
2.和生人见面感觉不自然。
3.过分地羡慕和忌妒别人。
4.与异性交往太少。
5.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困难。
6.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7.时常伤害别人。
8.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9.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感到孤寂或失落。
10.极易受窘。
11.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
12.不知道与异性如何适可而至。
13.当不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他(她)的生平遭遇以求同情时,自己常感到不自在。
14.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坏印象。
15.总是尽力使别人赏识自己。
16.暗自思慕异性。
17.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
18.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
19.讨厌某人或被某人所讨厌。
20.瞧不起异性。
21.不能专注地倾听。
22.自己的烦恼无人可申诉。
23.受别人排斥,感到冷漠。
24.被异性瞧不起。
25.不能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和看法。
26.自己常因受伤害而暗自伤心。
27.常被别人谈论、愚弄。
28.与异性交往不知如何更好地相处。

计分标准:选择"是"的加1分,选择"否"的给0分。

结果解释:

如果你的总分在0~8分之间,那么说明你在与朋友相处上的困扰较少。你善于交谈,性格比较开朗,主动,关心别人。你对周围的朋友都比较好,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他们也都喜欢你,你们相处得不错。而且,你能从与朋友的相处中,得到许多乐趣。你的生活是比较充实而且丰富多采的,你与异性朋友也相处得很好。一句话,你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你善于与朋友相处,人缘很好,能获得许多人的好感与赞同。
如果你的总分在9~14分之间,那么,你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你的人缘一般,换句话说,你和朋友的关系并不牢固,时好时坏,经常处在一种起伏之中。
如果你的总分在15~28分之间,那就表明你同朋友相处的行为困扰比较严重,分数超过20分,则表明你的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很严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你可能不善于交谈,也可能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不开朗,或者有明显的自高自大、讨人嫌的行为。
注:本测验的结果仅供参考。

4.如何适应语言环境?
新生在大学校园里应尽量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使自己消除陌生感,这样有利于大学新生角色的转变。
在大学新生的群体中,大多数学生是从中小城市或乡镇农村到大城市来读书的,由于部分地区基础教育实力的不平衡,许多新生入学时普通话水平不高,这样不仅会影响到他(她)的人际交往,更重要的是交往的不利将对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大学新生对语言环境的适应是不可忽视的。
语言环境的适应并不太难。新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应多向字典学习,向普通话好的同学学习,尽量掌握标准的发音。
此外,在发音准确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不懈的练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有些同学出错的时候生怕别人笑话,因此尽量减少开口说话的机会,结果几年的大学生活下来,仍然是一口家乡话。
如果能和其他同学结伴练习普通话,互相纠正,互相促进、提高,效果就更好了。
除此之外,掌握一些必要的地方方言也有助于适应环境。比如出门办事或上街买东西都可能与讲方言的当地人打交道,如果会说当地的方言,交流起来更方便,也能避免可能会发生的"欺生"现象。
总之,大学新生尽快适应语言环境,使自己消除地方语言的陌生感,有利于自身角色的转变。
5.如何适应校园外的社会环境?
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意味着踏入一个不同的社会环境,怎样搭乘公共汽车、怎样向别人问路、怎样上商店买东西、怎样和小商贩讨价还价都要逐步熟悉。
要很好的适应校园外面的社会环境,首先要了解适应社会环境都有哪些形式。
总的来说,适应社会环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改造社会环境,使环境合乎我们的要求,另一种形式是改造我们自己,去适应环境的要求。无论哪种形式,最后都要达到环境与我们自身的和谐一致。
对于一个大学新生来说,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就意味着踏入一个不同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怎样搭乘公共汽车、怎样向别人问路、怎样上商店买东西、怎样和小商贩讨价还价都要逐步熟悉,否则时时刻刻总有一种异乡人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影响一个人在新环境中的正常生活。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校园外面的社会环境呢?
首先要主动接触这个社会环境。把自己关在大学校园里面闷头读书,对外面的社会不闻不问,是永远也不会适应社会环境的。勇敢的走出"象牙塔",到校园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不逃避现实也不做无根据的幻想,有目的的进行一些有益有利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认清楚自己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的实际位置。
其次,要积极调整,选择恰当的对策。大学新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要从主观上采取积极态度,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在调和社会环境和自身之间的矛盾时,要审时度势,有条件地选择改造环境的条件,无条件地选择改造自身的办法,这样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弃,找到最佳的方案。
此外,面对可能出现的困扰,还可以采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措施。不论改造环境还是改造自己,都要有一个转变和考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某种心理困扰,为解决这种困扰,可以采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措施,来达到解脱的目的

(责任编辑:)
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信息化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