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论坛 >> 学工论坛 >> 正文

七年知青,逆境中的精神升华——学习知青岁月,感悟成长之路

作者:孙志明    日期:2017-11-07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党总书记,他在1969年1月到1975年10月有过7年多的知青岁月,正是这七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不仅使其真实而深刻的了解了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也锻造了极为坚定的意志品质,铸就了高尚的人格精神,使其更加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一、意志坚定、扎下根来。1968年年底,习近平报名知青时还未满16岁。对于一个人来说,16岁到22岁,正是从少年到青年成长、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也不例外。习近平勇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四大关”,特别是“思想关”,闯过之后,他不再彷徨、犹豫,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为群众奉献的工作中去,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爱戴,从一个不懂农村生活的懵懂少年成长为引领大家前进的村党支部书记。

二、要认真敬业,尽职尽责,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书中提到“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习近平担任梁家河支部书记后办成的第一件事,就是搞起了沼气,给乡亲们解决了生火做饭的问题。给梁家河的乡亲们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带领全村老少一起修淤泥坝,增加了耕地,增加了粮食。因此,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积极进取,善于创新,勇于实践的工作精神,把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

三、要深入群众,了解实际,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书中讲到“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当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以后,他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处事公道,工作扎实,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办缝纫社、办磨坊、办代销点、种烤烟、打“水坠坝”,还搞河桥治理,为村里做了很多实事,给梁家河带来很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说到“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作为学工系统干部,我们一定要把准学生脉搏,了解学生心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需,要通过基层走访、与学生座谈,利用网络、微信等多种形式深入到学生当中,和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呼声和需求,做一个切实为人民服务的人。

七年的知青岁月,从实践层面上说,习近平在梁家河思考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之后他又从来没有脱离过群众。基层群众想什么,渴望什么,都是他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2012年,习近平当选党的总书记以后,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根子就在他对基层群众和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上。

前天,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了,习近平代表18届中央委员会做了工作报告。报告旗帜鲜明、高屋建瓴、气势磅礴,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指明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方向。尤其是,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党中央对党和国家当前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我们党又与时俱进进行重大理论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站在了“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增强“四个自信”,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这些重大理论和论断的的提出,都是习近平同志运用群众工作方法,站在全局高度,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形势,做出的科学具体部署。接下来,全国都要掀起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我认为只有从习总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具体实践学起,才能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实质,才能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篇章!(粮油食品学院 孙志明)


(责任编辑:王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