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1+2”到“1+2+X”
传统粗放式的辅导员工作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1.建立和规范工作架构2.抓好学生骨干队伍3.聚焦两头,力促中间。这里面是一个“1+2=3”的做法。
具体而言:规范架构是做好班团建设,抓好骨干是做好班子建设,聚焦两头是抓关键,抓核心,咋一看,好像就是在抓主要矛盾,颇有辩证思维,似乎放之四海而皆用,但是实际而言:对具体问题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去解决不同事物矛盾的做法,是错误和有害的。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是这样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又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所以,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矛盾的内容上分析,以前“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什么,因为学生的中间群体太多,而且中间群体也各具特点,稍有不慎,就“按下葫芦浮起瓢”。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彻底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藩篱,教育主客体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育空间发生了转变,单项灌输要转向双向互动,教育影响力和辅导员的个人魅力要求得增加。
如此改变,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也面临着同样的破局?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四个正确认识,最终要落脚到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上。方法和目标已经明确,辅导员又应该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想,必须把握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是动态的原则。这也就是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问题。二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性的原则。辅导员要在找准定位的基础上,主动融入到大思政的格局里。具体而言,辅导员要明确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的定位,不逾矩。何为不逾矩?在学生相关的外部环境里。举个简单的例子,辅导员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往往牵扯到学生的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辅导员不是要去解决学生的家庭矛盾和外部纷扰,而是要聚焦中心,关照学生,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在与工作相关的内部架构里。举个例子,辅导员要搭建好协调的桥梁,尤其在处理与青年教师的关系上,要做到到位不越位。三是把握传道者先明道、信道这个原则,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所以,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这就是一个“1+2+X”的问题,而下半场,就是在1和2的基础上的精耕细作。
我们的下半场这个“X”,具体包含什么呢?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1)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
(2)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3)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4)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5)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
辅导员工作下半场的“X”就是围绕这5大原则,辅导员要做的工作。具体而言,辅导员要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
具体而言:对于辅导员,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意识形态工作三个重点领域。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要在“创新”上做文章,推动内容创新、渠道创新、方法创新,加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则是坚持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双管齐下,做好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对应而言,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二、认清形势,把握原则
既然形成了“1+2”到“1+2+X”的升级,辅导员就要切忌“跟不上新常态,融不进新观念,走不出新路子,迈不上新台阶”。跟不上新常态,是工作中“盐”的使用问题。总书记曾经有过一段形象的比喻,说我们的部分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我们的部分辅导员老师,就开始面对这样的尴尬,有的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学生的问题,却找不准切入;有的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学生的位置,却进不了战场;有的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学生的错误;却守不住阵地。融不进新观念,是工具的问题,辅导员要不仅学会把工具的事情交给工具,把思想的事情还给人,还要知道怎么让工具更有温度的问题。走不出新路子,是面对学生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顶用的尴尬。尤其是面对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问题,我们没法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有声,因为害怕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漏了怯,不学习行吗?再唱独角戏行吗?还是传统的一讲二问三讨论的粗放做法行吗?自然就迈不上新台阶。
所以,有句话我很喜欢。
很多时候,我们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在重复以往的错误时,还以为是在坚持梦想;在消极荒废时,还以为是在放松;在伤害别人自尊时,还以为是直率;在故步自封时,还以为是在坚守;在随便放弃时,还以为是在选择;在喝得酩酊大醉时,还以为是豪爽;在不思进取时,还以为是低调。”(得道APP)
怎么办?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变教育贯宣为主动交流,变受教育者为教育者,变单一教育为帮扶关爱。
三、破解困境,明确方向
近些年,我从事了很多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工作,每年都会收到一定数量的辅导员转岗的申请。其实,在绝大部分高校,辅导员的待遇问题是超过同级行政人员的,为什么还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
1.发展的迷惘2.认同的渴望。我们看一下辅导员的发展方向,可以有以下几条路径。选择从事校内管理工作;开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继续深造攻读学位;职业化、专家化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联盟》微信公众号上有一篇文章描绘了今天高校辅导员的岗位状况,我觉得还挺形象。“在高校职位不高不低;工作强度不忙不闲;工资待遇不多不少;知识储备不深不浅;身份地位不贵不贱;工作任务相对较杂,事务性工作相对较多,未来发展差异较大,职业路径尚待完善”。
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辅导员队伍源源不断、后继有人。让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这无疑是对于辅导员工作来讲,即将迎来又一个春天。我们学校也正在研究一揽子的职称职级的发展文件,发展的方向已经不是问题,而问题还是在于,我们很多辅导员理念思路的更迭。
西南大学的白显良教授由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讲的是辅导员从事科研的劣势问题,我们剥离出来,其实问题表现在各个方面。“事务化的工作倾向影响科研思维,碎片化的时间分布影响理论思考;世俗化的工作氛围影响问题审视,叠加化的工作负荷影响研究精力”。这些问题不解决,跳不出这个舒适圈,就解决不了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位学生工作的副教授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做研究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晚上的时间,假期的时间,如果都是朋友圈里那样一到假期就各种旅游,又哪有时间呢?”
旅行是件好事情,但不能是全部啊,自己不学习,不吃苦,再好的环境、政策和空间又有什么用呢?
这就解答了我们的第二个问题,认同的渴望。而现实生活中,我们部分辅导员往往为自己高校生活的“蓝领”身份叫苦。这也是一部分辅导员不愿意继续坚持的原因。对于他们而言,往往存在以下几种典型的情况:
“门槛低、技能少、知识弱、强度小、可替代”。这就是2015年我们参加116期全国辅导员骨干培训班的时候的感慨——优雅从容有尊严的学生工作者的群像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为什么,因为那个班的学员是年度人物、大赛二十强、精品项目主持人,原因自然明显,还是在能力的培育。辅导员要想帮助学生戴正帽子,扣好扣子,理顺领子,撸起袖子,就要明确方向,夯实理论基础,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术思维,注重素材积累。《职业能力标准》有9大职业功能,不是要求面面俱到的,只要找准其中的一个点,坚持做下去,你就会成为这个点上的专家,就能收获从容优雅与尊严。这又是一个新的概念——辅导员整体对学生整体。对一个学院而言,多名辅导员没人钻研一个方向,辅导员整体对学生整体,不就做到了全覆盖吗?
四、自我定位,先思先行
怎么做到?我很认可西北大学王强教授的一段总结。一是有信仰高度。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二是有理论深度。耕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第三,有知识温度。宽阔的知识面和生活阅历。第四,有现实温度。有激情、正能量、接地气。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辅导员要学会抢抓机遇。政策、环境、保障都有了,能否实现弯道超车,牢牢占领有力位置至关重要。尤其是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感和吸引力,要跟上技术进步与话语情境的变化,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平等交流,吸引青年学生主动参与、热烈互动。辅导员老师们,辅导员也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
石河子大学姜汪维老师引用过冯友兰先生的八个字自励辅导员工作: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也与各位老师共勉。
——转自微信公众号萌哥有话说